用30年坚守点亮孩子们的科学梦――记全国先进工作者、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获得者、齐鲁名师杨红梅

文章正文
发布时间:2025-05-20 21:39

  大众网通讯员 仲洁 张蕾 烟台报道

  4月28日,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,莱州市程郭学校正高级教师杨红梅荣获“全国先进工作者”称号,这是杨老师继去年荣获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之后获得的又一个国家级荣誉称号。

  这位扎根乡村教育30年的教师,以执着与创新,为无数乡村孩子插上科学与实践的翅膀,用爱和智慧书写着教育者的使命与担当。近年来先后荣获山东省特级教师、齐鲁名师、国家高层次人才领军人物、国家级教学名师、全国十佳科技辅导员、全国杰出中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。

  初心不改,从乡镇讲台迈向全国领奖台

  1995年,杨红梅以“师范特优生、十大杰出青年”身份毕业,毅然回到家乡,成为了一名乡村小学教师。为打磨课堂教学,她经常仔细研读教育名家实录,常常对着空教室进行反复试讲。

  教学中,她始终坚持因材施教,对调皮的孩子和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一视同仁、因材施教,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有“最大化的收获”。凭借不懈努力,几年间她获得了市级、省级优质课,所带班级年年获评“先进班集体”,家长一句“把孩子交给她,俺放心”成为对她最朴实的褒奖。

  从“莱州市杰出班主任”到“烟台市教学能手”,从“山东省农村特级教师”到“全国先进工作者”,荣誉加身的她,始终坚守着乡村讲台,从未忘记“教育者”的初心。

  创新教学,乡土课堂里的科学火种

  “强国靠科技,人才靠教育。”杨红梅深知,乡村孩子更需要科学启蒙。但提到科技创新,孩子们总认为那都是“高大上”的事情,离他们很遥远。为点燃乡村孩子的科学梦,杨红梅提出了“看得见、够得着、创得出”的教育理念,引导孩子们从观察身边小事做起,如在家里扫地时,笤帚上总是缠上头发,不好清理,该怎么办?画画时水彩不小心沾到手上或衣服上,难以清洗,该怎么解决?通过破解这些生活中的小麻烦小难题,以小见大,小中探奇,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欲望,他们慢慢学会了思考,科学的种子也渐渐在他们心中发芽。

  她大胆改革,以乡土为课堂,带领孩子们走进田间地头,开展项目式探究,引领孩子们在劳动中发现,在劳动中创新。一次学生偶然发现地瓜粉渣流入韭菜地后,使其长势旺盛,她便敏锐抓住契机,引领孩子们一起进行了“地瓜残渣作肥料驱杀韭蛆”试验。经过三个多月反复对比研究终于获得成功,该成果不仅获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,更申请了“国家发明专利”。

  这样的创新教学案例在杨红梅的教学生涯中不胜枚举。她指导孩子们完成的《探秘农田害虫,我为灭虫支招》等项目,被列为“全国农村中小学科普基金资助项目”,为山区学校赢得资金奖励。在她的带领下,千余名乡村孩子登上省级、国家级科创领奖台,十余人获“山东省少年科学院小院士”“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”等荣誉。此外,她主持和参与的多项研究成果获“烟台市教学成果一等奖”“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”等,得到了专家的充分好评与肯定。

  支教情深,山区里的教育守望者

  2017年,已是“山东省农村特级教师”的杨红梅,不顾家人反对,主动请缨赴偏远山区郭家店镇中心小学支教。尽管每天往返七十多公里,她依然风雨无阻;节假日带领学生爬山坡、趟河流做实验,手划破、脸晒黑也毫无怨言。她带领教师们编写了《跟老师学创新》等十余种校本教材,让山区小学科技活动实现了“从无到有”的跨越。两年支教期满,面对孩子们的不舍和校长的再三挽留,杨红梅毅然决定正式调入山区学校。在她的努力下,山区小学实现了科技获奖“零”的突破,百余人次斩获“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”等荣誉,学校获评“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优秀示范学校”等称号,让孩子们在科学的海洋中自由徜徉。

  杨红梅的足迹不止于课堂,她义务担任市内外10多所学校的科技导师,为乡村学校送课20余次,在省内外举办专题讲座近百场,辐射带动多名教师成长为科技教育骨干,受益5万余人。

  “教育是播种,不是索取。”杨红梅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誓言。从乡镇到山区,从课堂到田野,她以科学为炬,照亮乡村孩子的未来;以情怀为舟,载着教育理想破浪前行。作为首批市级综合实践骨干教师、齐鲁名师,她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,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续写着希望与梦想的篇章,诠释着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魅力。

首页
评论
分享
Top